
读书诗六首:长歌正气重来读,我比前贤路已宽
每年的4月23日,是世界读书日。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,设立读书日,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。 已有超过 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,其中中国是最热烈响应和推动的国家之一。
实际上,中国是读书文明的产生国,从文字的诞生即产生阅读。
【资料图】
古代文献记录,“虞氏之学名庠”在上古唐虞时代,部落国家就兴起了教育,有专门公共的学堂。从陶寺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写在陶器上的文字,对应尧舜时代,那么那时的学堂,已经兼顾了文字阅读传承和生活技能的共同培养。
到了西周,孔子更是从古代的文献里,看到了文化的灿烂和传承文明,开创更美好国家的必须,大力兴办教育,编修了古籍,即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,而这些书籍在古代文化中影响深远,几乎每个读书人,都读过。人们从书籍学习中知道了自己的历史,并且激发了为国家变得更好产生的热情和智慧。
汉朝纸张的产生,加速了文化传播和书籍的刊印,学习的成本更低,读书一方面是掌握文字和文化,另外一方面也加深了阅读书籍的乐趣。
到了隋唐,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垄断国家治理的局面,普通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,进入国家管理体系,改变命运,书籍的产生更多样广泛,也使得书籍种类更多,有仕途专用的教育书籍,有各种诗歌,传奇,小说,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,带来了强大的文化传承和人生智慧。
来看看古诗里关于读书的一些篇章,看看古人对于读书的心得感悟。
”读书岂免死,读书岂免贫。
何以好识字,识字胜他人。
丈夫不识字,无处可安身。
黄连揾蒜酱,忘计是苦辛。”唐 · 寒山《读书》
这是唐朝名僧寒山的诗。寒山在出家前多次科考,可惜没有及第,后来出家。
但是出家后也不忘记读书,因为他选择的道路,是通过知识和感悟,最终抉择而来。最后他坚定的信仰,也是知识文化的累积,到达了一定的积累,促成的人生的选择。
读书不能够免除人的死亡,读书也不能改变人的贫穷。
但是我为什么喜欢读书识字呢,因为你认识字,就会在智力和智商上超过别人。
一个大丈夫,一个人,如果连字都不认识,你到什么地方谋生,或者用什么来抗衡苦难艰辛?
能够读书识字的人,生活虽然艰辛,但是因为能获得很多精神上的快乐,获得人生方向,而不会迷惘,淡化忘记眼前艰辛。
我想寒山绝对不是靠一两本佛经忽悠人信奉的人。虽然佛教倡导轮回之说,但是他仍旧有着务实的思想,因为死亡和贫困是客观存在。
但是读书可以更加通透的了解历史现实,明确自己的定位,自己的追求,获得心灵的稳定和希望。我喜欢他这种平易近人现实的叙说。他会劝一个迷惘中的人,认真读书,在读书中找到现实和精神的出路,而不是宣扬你要读什么,必须读什么,必须信奉什么。
作为一个僧人,他的伟大也在此处。
也许出家,只是他的身份,世事洞悉,心怀中正和善意。
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。
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。”唐 · 颜真卿《劝学 》
正是由于中国文化历史漫长,所以读书在古代是件吃苦的事情,你必须读懂那些深奥的古籍,并且理解深刻,以便于活学活用。现实的方向是,通过考试,进入仕途,那是万里选一,而精神的方向是,你读懂才能超越才会睿智,才能妥善安排人生。
所以颜真卿的劝学简直是苦口婆心。
早上三更,天没有亮,鸡开始叫,就是最好的读书时光,因为此时人清醒,安静,记忆力好,在古代,不可能随身携带厚重的书籍,你成年后和人对话探讨,引经据典,要强化某些事情,表达某些意愿,都必须靠年轻时的记忆力。
所以读书要趁年轻,能吃苦,能记忆。所以要勤学,背诵。
你现在年轻,不知道学习要趁早,那么到了头发白了,你会后悔读书少,在各种场合和人生磨难中会处于被动的地位。
实际上这首诗也有现实意义,因为就算是现在,知识,文凭仍旧是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资本。文凭高,获得的工作报酬社会地位就比文凭低的要机会多多。
在没有社会养老保险托底的古代,读书考试真的是改变一生命运的关键。读书好的人,做官发家,可以免于老来贫困。
”读书不觉已春深,一寸光阴一寸金。
不是道人来引笑,周情孔思正追寻。”唐 · 王贞白《白鹿洞二首 其一》
晚春天气晴和清朗,人体舒适,是最适合读书之时。
而喜欢读书思索的人,日夜沉醉在书籍里的探索里,珍惜光阴,将无限的阅读和思索,纳入现实的分分秒秒里。
这样的投入,他是在看什么书呢?是《周礼》以及孔子的书籍。
这在唐朝,是必备的书籍。但是这些书,文字间的确有着让人思索想象的浩大空间。因为上古的文字简净,但是表达的意思广博而深刻,容易让人着迷。
比如我,一本礼记月令就千读而不厌,发现里面可以无尽的探索和想象。这些探索和想象极大充实了精神,甚至深化了思想,因为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征服并敬畏自然,并且努力将现实创造得更加和谐美好。
若不是深山里悠闲的道人看到我如此痴迷而发笑,我还在书籍和灵魂的世界作遨游呢。
这当然是读书的乐趣。
虽然一寸光阴一寸金,后来多用于年少读书的励志上头,但是在这首诗里,表达的却是浩瀚的阅读快乐,让人忘记了时间的珍贵。
和无限相比,人生有限,光阴和青春也有限,但是,这金子一样的时间,买来的是读书永恒的大快乐,也值得。
“小夫谨利害,不讲义与仁。
读书疑夷齐,古岂有此人。
其才一莛芒,所欲势万钧。
求多卒自困,馀祸及生民。”北宋 · 王安石《寓言六首 其二 》
从书籍中获得丰富的知识,又敢于质疑的人是伟大的。比如王安石。
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,他的改革振兴了贫弱的宋朝,有资本对抗北面金国的军事压力,缓解了宋朝的灭亡危机。但是王安石改革是一种雷霆迅捷的方法,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,得罪了很多当朝的高官,他们纷纷以各种理由抗拒不合作,以挂冠归隐来反对抗衡。
有人比喻自己是商朝隐士伯夷、叔齐,来比喻王安石实行的是暴政。
王安石则大胆回应。
小人小器量的人就知道算计自己的得失,对于国家有什么真正的仁义?
我读书就怀疑,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伯夷、叔齐这两个人,或有这两个人,他们的历史也是杜撰传说。这真是大胆直接质疑了史记的细节真实。
就算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,不过是仗着自己是独孤国君的后代,想和周朝作利益交换,获得更大的权益。
是这些人要的太多,不能满足,所以隐居山林,结果后世却把他们当作楷模,真是可恶。
王安石是现实主义者。独孤国王的后代,以隐居搏眼球的方式,想在周朝以退为进,要挟周朝,瓜分利益,结果失算,是他对伯夷叔齐的评价。
也只有王安石基于现实,对古书古人有自己新的见解和看法。嘲笑了那些掣肘者。
“人生不读书,空洞一无有。
兴亡数千岁,络绎皆在口。
春耕不厌深,秋穫当自受。
金玉或为灾,诗书岂相负。” 北宋 · 苏辙《张恕寺丞益斋》
这首诗太长,所以节录。这是他写给朋友书房的一首诗。
说人生不读书,那么人生是很空洞的。只有读书,了解了历史,了解了文明的进程,了解了历史的细节,才会让人生变得丰富而饱满。
数千年的兴亡历史,历历在眼前,那些故事辗转在口边耳边,让人有过去,有现在,有将来。
而我曾经为了功名,耐不住寂寞,所以荒废了读书,很是羡慕你沉醉在书中的快乐。
早年读书深邃,晚年就会获得很多饱满和智慧,如同春天的耕种不厌弃辛劳,当然秋天会收获丰收,而知识就是粮食,让人晚年更加从容饱满,而不是空虚。
这世上金钱富贵,或者是一种人生的灾难,因为你寻求追逐,会失去阔大的胸怀和冷静。
只有读书,收获的都是知识,是自己的成就,不会如富贵来去,得失伤人,读书永不会辜负你。
这个值得当代自称孔乙己的人借鉴。
”草木风声势未安,孤舟惶恐再经滩。
地名末旦埋踪易,楫指中流转道难。
天意似将颁大任,微躯何厌忍饥寒。
长歌正气重来读,我比前贤路已宽。“郁达夫《离乱杂诗》其一
最后选择一首现代郁达夫最好的诗,来谈读书。
郁达夫现代作家,烈士。我们通常称他为才子,他的小说散文在上世纪知名。
但是在国家沦丧的抗战期间,郁达夫却爱国不渝,在最飘摇动荡的抗战最后几年,他去新加坡从事文化抗战工作,随时以死报国,最后在抗战胜利的前夕,被杀害苏门答腊丛林。
这是他最好的一首诗。
文天祥在南宋灭亡之后被俘,被囚禁北上,看到了南宋崖山之战的惨烈,他殉国之志始终如一,写下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“”的名句。
在人生最后,他留下遗言,“孔曰成仁,孟曰取义,唯其义尽,所以至仁。读圣贤书,所学何事,而今而后,庶几无愧。“说的是,我是中国人,中国的爱国的孔子和孟子都说过,要为了国家和人民舍生取义。我是读着历史书籍和古代先贤的书籍长大的中国人,学到的是他们的爱国精神。所以我现在慷慨赴死,没有任何惭愧和委屈。
那么郁达夫,并非世人标签上的风花雪月的才子,他在艰苦辗转中下南洋,国家有难,他精卫填海一样的呼叫,这首诗深刻化用文天祥的诗句,表达了他誓死爱国的决心和行动。
草木风声,都显示时局震荡,从来没有什么宁静,有更大的风雨要来,我一个人坐船,仿佛经过的是文天祥最后的惶恐滩,伶仃洋,这里天涯海角,仿佛很容易隐藏,而我也没有退路了,孤勇向前。
仿佛天意是要成就我,给我重要的使命,所以我不会爱惜自己的身体,艰苦生存在饥寒交迫的这里。我将文天祥的诗重新来读,我觉得自己有他指引知己,精神之路宽阔啊。
这仿佛也是郁达夫的生命谮诗,他最后罹难。
那么郁达夫深重的爱国情怀从何而来,读书,读书,还是读书。读的我们的历史,我们的荣辱,传承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爱情精神。
这是读书的力量。
今天是世界读书日,你读到哪些好书好文好诗,有哪些激励和感动你的人生?
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。图片来自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