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郁欣 苏滨 余少平
巍巍飞山耸立,悠悠渠水流淌。从平江县城出发,驱车50分钟穿越层层叠叠的大山,来到湘赣边陲,平江的“东大门”——龙门镇,这里地处汨水源头,坐落罗霄山间,从龙门出口下平益高速,走进村庄,柏油村道平坦整洁,农家小楼错落有致,瓜果飘香的田畴、多彩多姿的墙画,恍若步入现代版的“世外桃源”。
“只有让天时、地利加人和形成合力,才能建设好和美乡村,让大家记得住‘乡愁’,更留得住‘乡愁’。”龙门镇负责人对记者表示。
(资料图片)
变思路 激活力 乡村建设焕发新气象
乡村建设容易走进“政府干、群众看”的困局,如何调动积极性,共同建设家园,推动家乡发展,让群众看得到变化,记得住“乡愁”,实现“一呼百应”?
龙门镇积极调整思路,寻找对策。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体要求,年初,该镇以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点,发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全镇首个“动员令”。
“以前好多人家的院里都堆放着柴火,鸡鸭成群,房前屋后生长着杂草,走动都碍脚。”渔潭村村民赖树珍说。她是村里的“爱卫标兵”,村上宣布“动员令”后,她积极响应村里的倡议,圈养家禽,植树栽花,美化房前屋后,将自家院子打理得整齐干净、井井有条,每次都被村支书在大群里点名表扬,成了“局内人”的她,对村里的卫生情况更加上心。
现在,行走在龙门镇村庄的乡间道路上,宽敞干净的柏油路两侧栽满绿化苗木,许多民居庭前院后摆放着盆景,目光所及皆是一幅景美民乐的和美乡村新图景。一步一景的村貌让赖树珍很开心,“大家一起努力下的环境整治越来越好,我们村民的幸福感也不断提升。”
环境整治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,也把民心也聚集到了一起。龙门镇不失时机地开启了第二步征程——把项目建设作为抓经济谋发展的“生命线”。“发展靠项目,变化看项目,要始终把项目建设摆在工作的中心,当成第一位的任务来谋划推进。”在龙门镇2023年工作动员大会上,该镇党委书记吴友谊再一次明确工作重心。
龙门镇把项目建设作为补短板惠民生的“强引擎”,因地制宜,分步推进。在村级建设上坚持“三搞三不搞”原则,即关乎民生的搞、雪中送炭的搞、群众反馈急需的搞,没有审批的不搞、锦上添花的不搞、群众反对的不搞。决心要将每一笔钱用在刀刃上。镇村两级充分利用“以工代赈”“以奖代补”政策,不再搞“平均主义”,充分发挥村级主观能动性。
舵的方向明确,要扬帆远航,资金动力又从何而来?
龙门镇党委、镇政府紧抓每一次机会,积极向上争资争项,为了“不掉队”,各村同样使出浑身解数,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乡贤示范带头作用,引导全体村民积极投身村级基础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、产业发展等中心工作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龙门镇,每个村还成立了乡贤协会,负责对外联系乡贤乡友,对内宣传建设政策等。一时间,一众乡贤活跃在龙门镇的乡村振兴新舞台:在双跃桥建设期间,吴德怡等人捐赠水泥10吨;连村公路建设期间,胖子香罗万秋捐款3.9万元;龙门镇教育基金会筹备期间,全镇乡贤更是积极捐款,共筹基金达600余万元;更有许许多多村民积极筹工参与村级建设,积极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……
2022年以来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,龙门镇的乡村振兴呈现出一派新气象:大泉公路、渔潭和渣坪等村级道路完成提质改造;公立幼儿园如期开园、龙门中学等3所学校高标准运动场如期推进;安全饮水管网完成升级改造;水稻与油菜种植大面推进;各村集体经济全速发展;移风易俗蔚然成风;泉水推灯成功入选省级非遗……
变化不仅仅来自于情怀,群众监督成了另一道风景线。“将村级建设和自身利益挂钩,做得好的不吝奖励,做得不好的也通报批评。”渔潭村村支书华国良说,每月会对村民执行国家政策情况,热心公益情况,环境卫生情况,移风易俗情况等进行记录,作为评定文明户的依据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年终分红的依据。“让结果‘人尽皆知’,‘放大’红黑榜,大家的行动力明显上升。”
推动从“旁观者”变“参与者”,从“局外人”变“受益者”,从自上而下“一揽子”到底的包办改造,转变为上下协同的“众人划桨”,龙门镇探索出一条党群共同缔造的乡村振兴的新路径。
抓优势 兴产业 擦亮“米面小镇”闪亮名片
早上起来,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面,开启新的一天,早已成为龙门镇当地居民的习惯,走进镇上附近的商超、早餐店,随处可见成捆整齐摆放的米面。龙门镇的米面发展已传承百年,是当地的一张美食名片。
“我们这里的水好,是米面口感好的关键,别的地方难以复刻。”龙门镇渔潭村村支书华国良向来参观学习的镇村干部介绍道。渔潭村用来生产米面的天然泉水有105个指标优于国标。早年,各家各户都会制作干米面,以优质的早稻米为原料,通过浸泡、磨浆、烫皮、切丝、晒干等工序制作而成,山泉水和早稻米的组合碰撞出了口感极佳的“渔潭米面”。
2021年4月,渔潭村正面临村级产业难以发展的窘境,“种果树,种茶树,别人干过的我们都干过,但结果都不理想。”华国良直言,在村级产业发展上探索过很多次路径,走过一些弯路。有一次,他在乡间闲逛,彼时正逢米面制作高峰期,看到农舍外面整齐晾晒的米面,华国良有了主意。
米面在龙门镇家家户户都会做,为何不将其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?
华国良的主意很快得到支村“两委”的支持,该村当即决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,由村党支部牵头,以村扶贫合作社为主体,成立平江县渔潭面业有限公司,吸纳村民入股,把米面产业做成规模。
起初,村民对入股合作社积极性不高,普遍担心资金投入打水漂。华国良决定先从“少数人”入手。乡贤许接球、吴理雄是传统米面作坊大户,在给他们讲政策、摆数据、算细账后,二人表示愿意支持。
随后,党员会、组长会、屋场会轮番召开,进一步统一了全村思想,村民们纷纷支持入股。最终,全村有40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,入股比例达到85%,周边村集体和农户也踊跃参股,总入股资金达200余万元。
截至2022年底,合作社产量达 250余吨,产值达300万元,入股村民每户可通过进厂务工、年底分红等方式增收2.2万元以上,实现村民受益全覆盖。
“今年,龙门镇党委、镇政府将对村级支持的中心和方向,由保村级运转、还账、解决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缺口向支持产业发展转变,倾全镇之力助产业腾飞。”在支部书记座谈会上,该镇镇长傅昂扬说道。可喜的是,在龙门镇,第三家米面厂建设正酣,新建厂房3000平米,新增2条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,预计今年9月底正式投产。
除了扩大生产以外,该镇还在产品品质上大下功夫,引进了科技特派员,利用“四季养生理念”研发更具营养价值的产品,不断延伸米面产业链条,从过去低端全人工生产,逐步向智能精深加工产业链升级转变,农产品加工逐步向优势产业和地域特色产业转变。
从家庭小作坊到三厂并进,渔潭村从脱贫村逆袭成乡村振兴示范村,成为全镇标杆。现在的渔潭村还发扬“老大哥”精神,通过辐射带动周边4个村共同发展米面产业,共享米面经济。“现在我们的米面‘内外’都供不应求,销路根本不愁,可算是找到了正确的方向。”华国良谈起如今村里的米面产业,也难掩自豪。
目前,龙门镇的米面产业已小有名气,带动当地留守妇女以及老人就业,本镇种植的早稻米附加值也提升了70%以上,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土地资源,提高了村民种植双季稻的积极性,带动了粮食产量稳步提升,成功激活了“产业+农业”的振兴活力,一根米面撬动一方经济,一个具有“米面”文化特色的小镇呼之欲出。
此外,该镇还加大对符合条件村的政策、项目、资金支持力度。继续发挥平江白术、胖子香食品等产业优势,深挖潜力,按照“一村一品”“跨村联动”的发展模式,不断探索产业发展的龙门经验。
龙门一跃飞云上,走进龙门镇,到处能看到一种龙腾虎跃的“龙门精神”,地处深山却心有抱负,在乡村振兴的远大征程中,用低起点谋求高分数,克服一切不利因素,下足绣花功夫,不讲条件,群策群力,积极在为自己找出口,谋出路,这是群众的力量,更是乡村振兴的力量。